岩茶手艺,即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。
岩茶手艺,历史悠久,起于清初,源在武夷。它技艺高超,工序繁复,用时冗长。它能使岩茶固有的优异内质得以充分表现,它的基本原理被当今武夷岩茶机械化制作广泛应用,这是珍贵的中华文化瑰宝。因此,它是2006年被国家列入首批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》的唯一制茶工艺。这在茶叶品种众多、制茶工艺异彩纷呈的泱泱茶叶大国中,是何等的难能可贵,这是武夷山的殊荣。为了弘扬祖国这一文化珍宝,不少媒体进行采访报道;各种武夷茶事的活动都会进行表演。但是,往往只是局限于摇青等工序,其中有的还走样了。主要原因是现今已基本上见不到用全套手工技艺来制作岩茶,所以这种靠记忆而口传身教、技巧性很高且非常吃力的手艺,已经很少人会操作。如开青、簸茶等;有的厂房、作坊及制作工具,如烘青楼、马门、高低四脚架等已无从目睹。
鉴此,作者根据自己的手工做茶亲历,花了二三年时间,进行挖掘整理,追溯回忆,把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全面、系统整理成集,取名《岩茶手艺》。
随着制茶机械的普及,和岩茶产量快速发展,岩茶生产方式已经走向规模化、工业化,传统的手工劳动场面及制作工具已无法全部再现,好在会做茶、且会画画的儿子黄翊的亲密合作,采用线描方式插图,这样才能全部勾勒出当年茶师们的特有手法及制茶之工具。
本书罗列做茶手艺和工序76项、作坊和工具58处件、绘图168幅。
书中岩茶手工制作的工序、手法及作坊、工具的称谓按民间传统方言叫法,语音与闽南话相似。如:学名“萎凋”“发酵”“杀青”,叫“倒青”、“炒青”、“走水”;如把做茶工具中的盛茶青、做青的筛子,叫“水筛”,意为有“走水”作用,递茶索进焙间的平窗叫“马门”。把做茶的燃料中学名“芒其骨”用土话、方言叫作 “鸡蒙”、“狼衣”,等等
书中制茶工具规格按传统的式样。由于工具系手工制作,所以各厂的大小也不完全一致,但是与当今的相比大多偏小一些,也比较轻巧灵活。如水筛、簸茶箕等。
需要说明的是,书中岩茶采摘制作部分,主要是体现岩茶制作手艺和流程,并非完整的岩茶制作技术介绍。
一项高超的手艺是匠师们漫长时间沉淀的智慧结晶、是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,具有存在理由及实用性。美国人鲁道夫·p·霍梅尔《手艺中国》和日本人盐野米松《留住手艺》都说到这个意思,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手艺的独特性,它能使“素材的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”,所制出的东西更有个性,按现在的说法是具有文化内涵,所以说手艺也是民族传统文化。但是由于它系非物质的文化遗产,是没有形态的、无法保存,只能依靠口授身传。随着工业化、产业化的发展,有的已经失传,有的正面临消亡。为此,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件难事,但又是必须做的事。因此说留住岩茶手艺,也是弘扬武夷文化的一项善举,我们想在这方面尽点努力。